全国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智能化弱电系统 > 综合布线工程综合布线工程

综合布线工程

发布时间:2024-04-23 17:43:53点击量:

一、概述

        所谓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

二、综合布线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外标准主要有:

        ISO/IEC 11801:2010信息技术-用户基础设施结构化布线

        ISO/IEC 14763:2012信息技术-用户基础设施结构化布线的安装和操作

        ISO/IEC 14763-3:2014信息技术-用户基础设施结构化布线的安装和操作-光纤测试

        ANSI/ EIA / TIA -569 商业大楼通信通路与空间标准ANSI/ EIA / TIA -568-C 商业大楼通信布线标准

        ANSI/ EIA / TIA -606-B 商业大楼通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标准有:

    GB 50311-201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2-201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JGJ/T 454-201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  标准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职责是保证所有普遍性的标准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可。

    ISO所负责的标准范围从制造和质量控制规程到电气与电信分布布线系统。在ISO组织中,综合布线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由ISO/IEC JTC1/SC25 WG3负责。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设备互联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SC 25)负责组织综合布线系统国内标准的制定、标准体系完善及国际标准化推广工作,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SC25。

        在北美洲,有四个标准化组织为北美市场开发或推行市线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于1918年在美国成立。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美国国内的国家标准的协调、正规化和采纳工作。电讯工业协会(TIA)是一个由ANSI授权的单独的组织。并附属于电子工业协会(EIA)。TIA最著名的活动是开发用于当今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的布线标准。

三、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特点

综合布线同传统的布线相比较,有着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相比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兼容性: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由此可见,这种布线比传统布线大为简化,可节约大量的物资、时间和空间。

        开放性:对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只要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方式和传输媒体。

        灵活性:传统的布线方式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设备或增加设备是相当困难而麻烦的,甚至是不可能。

        综合布线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每条通道可支持终端、以太网工作站及令牌环网工作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变布线,只需增减相应的应用设备以及在配线架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另外,组网也可灵活多样,甚至在同一房间可有多用户终端,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网工作站并存,为用户组织信息流提供了必要条件。

        可靠性:传统的布线方式由于各个应用系统互不兼容,因而在一个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种布线方案。因此建筑系统的可靠性要由所选用的布线可靠性来保证,当各应用系统布线不当时,还会造成交叉干扰。

    综合布线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所有线槽和相关连接件均通过ISO认证,每条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应用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链路的运行,这就为链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从而保障了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各应用系统往往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备用冗余。

        先进性: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配置。超5类双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双绞线带宽可达250MHz,超六类双绞线带宽能达500MHz。对于特殊用户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Fiber To The Desk)。语音干线部分用铜缆,数据干线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经济性: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具有经济性优点,主要综合布线可适应相当长时间需求,传统布线改造很费时间,耽误工作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综合布线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布线方法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以电话业务为主的通信网逐渐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VOIP等技术过渡,越来越重视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的集成通信网。因此,综合布线取代单一、昂贵、复杂的传统布线,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无线网以及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未来综合布线系统除了要满足语音以及数据传输的相关需求外,还应兼顾无线网的高速接入要求,如802.11ac对接入速率已超过1000M,选择合适的综合布线产品至关重要。

        用户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选用的技术和设备是成熟的、标准化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主干网上和各种设备应有冗余备份,机房设计要有不间断电源。

四、系统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结构是星形的,根据GB 50311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七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可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

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管理子系统: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综合布线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及区域功能的实际需要,划分多个工作区,工作区面积需求可参照GB50311相关建议,且每一个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当采用光纤信息插座时,光纤信息插座的数量不宜少于2芯。光纤至工作区域满足用户群活大客户使用时,光纤芯数至少应有2芯备份,按4芯水平光缆配置。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和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SO/IEC         11801:2010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综合和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和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和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和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内容以及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和房间号等内容。

        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需要保持屏蔽的连续性。

        铜缆双绞线等级

         超5类电缆系统(Cat 5e):是在对现有的5类UTP双绞线的部分性能加以改善后产生的新型电缆系统,不少性能参数,如近端串扰(NEXT)、衰减串扰比(ACR)等都有所提高,但其传输带宽仍为100MHz。目前有非屏蔽线缆和屏蔽线缆两种类型。

        6类电缆系统(Cat 6):一个新级别的电缆系统,除了各项性能参数都有较大提高外,其带宽将扩展至250MHZ。其实这个级别的布线系统很早就已经提出,而且目前应用较广。有屏蔽和非屏蔽线缆。

        6A类电缆系统(Cat 6A):在6类电缆系统之上的一种类别,除了各项性能参数都有较大提高外,其带宽将扩展至500MHZ,适用于万兆传输。

        7类电缆系统:7类电缆系统是欧洲提出的一种电缆标准,其实现带宽为600MHZ,但是其连接模块的结构与目前的RJ-45完全不兼容。由于频率的提升所以必须在外层在加以铜网编制层。只有屏蔽线缆,以对对铝箔屏蔽加外层编织层屏蔽(S/FTP)结构实现。

        7A类电缆系统:7A类是更高等级的线缆,其实现带宽为1000MHZ,其对应的连接模块的结构与目前的RJ-45不完全兼容,目前市面上能看到GG45(向下兼容RJ45)和Tear模块(需要TERA-RJ45的转接跳线)。由于频率的提升所以必须在外层在加以铜网编制层。只有屏蔽线缆,以对对铝箔屏蔽加外层铜网编织层屏蔽实现。为25G和40G而准备的线缆。

        8类电缆系统:8类是目前知道的最高等级的传输线缆,其实现带宽在2000MHZ,分为CAT 8.1和CAT 8.2两种不同的结构等级,均能在30米范围内支持40GBASE-T,8类线缆规范还在草案制定中。

五、布线工具

        铜介质信息模块、光纤模块、面板/插座、双绞线、跳线、光缆、光纤跳线、光纤尾纤、配线架、桌面终端产品、智能布线箱。

六、综合布线常见术语(中英文对照)

        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AU: Administration Unit 管理单元

        AUG: Administration Unit Group 管理单元组

        BAC: Building Automation & Control net建筑物自动化和控制网络

        B-ISDN:Brand band 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MS: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智能建筑管理系统

        CD: Campus Distributor 建筑群配线架

        ER:Equipment Room设备间

        FCC: Fire Alarm System火灾报警系统

        FCS :Field Control System 现场总线

        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缆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

        FPD: Fire Public Device 消防设施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大楼

        FTTC: Fiber To The Curb光纤到路边

        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家庭

        FW: fire Wall防火墙

        ACR:Attenu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衰减与串扰比 .

        GC: Generic Cabling 综合布线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HFC: Hybrid fiber coax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系统

        I:Interference 串扰

        IA: Intruder Alarm防盗报警

        IB: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建筑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信息协议

        IDC: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绝缘层信移连接件

        IDF: Intermediate Distribution Frame 分配线架

        IDS: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System 工业布线系统

        IMA: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ssociation交互式多媒体协议

        IN: Information Network 信息网

        IO:Information Outlet信息插座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国际电信联盟

        LE :Local Exchange本地交换网

        MDF: Main Distribution Frame 主配线架

        MIC:Medium Interface Connector 介质接口连接器

        MIO :Multiuser Information Outlet 多用户信息插座

        MMO: Multimedia Outlet 多媒体插座

        MN-NES:MN-Network El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

        MN-RMS:MN-Region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

        MO :Managed Object 管理目标.

        NEXT:Near End Crosstalk 近端串扰

        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

        O/E:Optical to Electrical convertor 光电转换器

        OAM&P: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and Provisioning运行、管理、维护和预置

        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

        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

        OTDK:Optical Time Doman Reflect meter 光时域反射线

        OTDM: Op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光时分复用

        PA: Power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

        PABX: Private Automatic Branch Exchange 程控数字自动交换机

        Paging :无线呼叫系统

        PBX: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程控用户交换机

        PDS: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建筑物布线系统

        PSNT:Power Sun Next 综合近端串扰

        PVC: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

        PWS: Power system电源系统

        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

        SC:Subscriber Connector(Optical Fiber Connector) 用户连接器(光纤连接器)

        SC-D:Duplex SC Connector 双工SC连接器

        STI: Surface Transfer Impedance 表面传输阻抗

        ST:Straight Tip 直通式光纤连接器

        SCS: 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结构化布线系统

        SL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卫星通信

        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 信噪比

        STB: Set -Top -Box 机顶盒

        TC: Telecommunication Closet 通信插座

        TP:Tunst Pair 对绞线

        TP: Transition Point 转接点

        TR: Token Ring令牌网

        VI: Video interphone可视对讲门铃

        VCS: video confer-phone system 会议电视系统

        VOD: Video on demand 视频点播

七、注意事项

        根据多年结构化布线和故障排除的经验,总结出布线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我们需要在布线时注意这些,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更顺畅的享受网络。

    1.硬件要兼容

        在网络设备选择上,尽量使所有网络设备都采用一家公司的产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端与低端甚至是同等级别不同设备间的不兼容问题。而且不要为了省几十块钱而选择没有质量保证的网络基础材料,例如跳线、面板、网线等。这些东西在布线时都会安放在天花板或墙体中,出现问题后很难解决。同时,即使是大品牌的产品也要在安装前用专业工具检测一下质量。

    2.正确端接

        当我们完成结构化布线工作后就应该把多余的线材、设备拿走,防止普通用户乱接这些线材。另外,有些时候,用户私自使用一分二线头这样的设备也会造成网络中出现广播风暴,因此布线时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布线后不要遗留任何部件,因为使用者一般对网络不太熟悉,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病急乱投医,看到多余设备就会随便使用,使问题更加严重。

    3.防磁

        为什么电磁设备可以干扰到网络传输速度呢?因为在网线中走的是电信号,而大功率用电器附近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又会对附近的网线起作用,生成新的电场,自然会出现信号减弱或丢失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干扰除了要避开干扰源之外,网线接头的连接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采用568A还是568B标准来制作网线,一定要保证1和2、3和6是两对芯线,这样才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结构化布线时一定要事先把网线的路线设计好,远离大辐射设备与大的干扰源。

    4.散热

        高温环境下,设备总是频频出现故障。为什么会这样呢?使用过计算机的读者都知道,当CPU风扇散热不佳时计算机系统经常会死机或自动重启,网络设备更是如此,高速运行的CPU与核心组件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下运转,温度太高会使它们损坏。设备散热工作是一定要做的,特别是对于核心设备以及服务器来说,需要把它们放置在一个专门的机房中进行管理,并且还需要配备空调等降温设备。

    5.按规格连接线缆

        众所周知网线有很多种,如交叉线、直通线等,不同的线缆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用途。如果混淆种类随意使用就会出现网络不通的情况。因此在结构化布线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分清线缆的种类。线缆使用不符合要求就会出现网络不通的问题。

        布线经验谈:虽然目前很多网络设备都支持DIP跳线功能,也就是说不管你连接的是正线还是反线,它都可以正常使用。但有些时候设备并不具备DIP功能,只有你在连线时特别注意了接线种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故障。

    6.留足网络接入点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在结构化布线过程中没有考虑未来的升级性,网络接口数量很有限,刚够眼前使用,如果以后来住宅布局出现变化的话,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此在结构化布线时需要事先留出多出一倍的网络接入点。

众所周知,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几年前还在为10Mbps到桌面而努力,而今已经是100Mbps,甚至是1000Mbps到桌面了。网络的扩展性是需要我们重视的,谁都不想仅仅使用2~3年便对布线系统进行翻修、扩容,所以留出富余的接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满足日后升级的需求。

八、施工方面

    1.明确要求、方法

        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熟悉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材料使用,并能向施工人员说明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材料使用,而且要经常在施工现场指挥施 工,检查质量,随时解决现场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

    2.掌握环境资料

        尽量掌握网络施工场所的环境资料,根据环境资料提出保证网络可靠性的防护措施:为防止意外破坏,室外电缆一般应穿入埋在地下的 管道内,如需架空,则应架高(高4米以上),而且一定要固定在墙上或电线杆上,切勿搭架在电杆上、 电线上、墙头上甚至门框、窗框上。室内电缆一般应铺设在墙壁顶端的电缆槽内。通信设备和各种电缆线都应加以固定,防止随意移 动,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为了保护室内环境,室内要安装电缆槽,电缆放在电缆槽内,全部电缆进房间、穿楼层均需打电缆洞,全部走线都要横平竖直。

    3.区分不同介质

        保证通信介质性能,根据介质材料特点,提出不同施工要求。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通信介质有许多种,不同通信介质的施工要求不同,具体如下:

        光纤电缆

            1.光纤电缆铺设不应绞结;

            2.光纤电缆弯角时,其曲率半径应大于30cm;

            3.光纤裸露在室外的部分应加保护钢管,钢管应牢固地固定在墙壁上;

            4.光纤穿在地下管道中时,应加PVC管;

            5.光缆室内走线应安装在线槽内;

            6.光纤铺设应有胀缩余量,并且余量要适当,不 可拉得太紧或太松。

        同轴粗缆

            1.粗缆铺设不应绞结和扭曲,应自然平直铺设;

            2.粗缆弯角半径应大于30cm;

            3.安装在粗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25米;

            4.粗缆接头安装要牢靠,并且要防止信号短路;

            5.粗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

            6.粗缆铺设拉线时不可用力过猛,防止扭曲;

            7.每一网络段的粗缆应小于500米,数段粗缆可以用粗缆连结器连接使用,但总长度不可大于5 00米,连接器不可太多;

            8.每一网络段的粗缆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其中有一个终端器必须接地;

            9.同轴粗缆可安装在室外,但要加防护措施,埋 入地下和沿墙走线的部分要外加钢管,防止意外损坏。

        同轴细缆

            1.细缆铺设不应绞结;

            2.细缆弯角半径应大于20cm;

            3.安装在细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0. 5米;

            4.细缆接头安装要牢靠,且应防止信号短路;

            5.细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

            6.细缆铺设时,不可用力拉扯,防止拉断;

            7.一段细缆应小于183米,183米以内的两段细缆一般可用"T"头连结加长;

            8.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每段至少有一个终端 器要接地;

            9.同轴细缆一般不可安装在室外,安装在室外的部分应加装套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8号SOHO尚都北塔2403  电话:  手机:18612993368
Copyright © 2010-2024 中安瑞科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2024099616号